
张福海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周敦颐的《爱莲说》提说出了长久以来世人爱牡丹的现实。
为什么爱牡丹?不仅仅因为牡丹花有富贵之气,更重要的是与梅兰竹菊一样,有丰富的文化寓意。如大家所熟悉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在沂蒙,画牡丹的画家众多,家中悬挂牡丹题材作品的爱好者也特别多。这是因为:一方面,是沂蒙山区曾经贫穷,大家普遍向往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有个非常有名画家王小古,专心画牡丹,留下众多牡丹题材作品,广为流传。他还传授的很多弟子,如马世治、赵庆元、赵文成等等,以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形式画了众多牡丹。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山东曾有“南王北乍”的说法,“南王”是王小古,“北乍”是乍启典。可见其王先生的艺术造诣、地位之高。
“古于琅琊”为王小古先生喜用之章,每见钤于作品。其学生孙星池先生,曾拈出为题,赋成绝句五首,谨作心香一束,敬供案前,以纪念王小古先生。刊发于《书画周刊》。诗如下:
古于琅琊见情亲,
琅琊怀古意更深!
南来传道留翰墨,
辛勤培养艺术根!
初拜师门仰师颜,
屈指三十九年前。
愧我无为负师望,
志犹承蜩守砚田。
妙手调教百花鲜,
画中最美属牡丹。
犹记先生一挥笔,
满壁春风动紫烟!
能移百花上纸栽,
人去花容依旧开。
海内同声称绝艺,
梦里忽见师转来!
相逢每忆牡丹王,
小古丹青誉四方。
诞辰如今值百岁,
琅琊又飘王者香。
琅琊又飘王者香,何等的自信!正所谓,“画者,从于心者也。”“托于物而见于心”。

我是书画艺术的门外汉,不会作诗,更不会画画,评价具体作品时候,常常说些题外的话。我始终认为,中国画是画心灵,美学根基在于文化,可以给欣赏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一件作品的完成,不是画家画完了就完成了,而是一个不断被解读,被描述、被判断的过程,蕴藏着天、人、物、我的秘密。当然,艺术的本质并不容易被发现,艺术家的作品并不是单一标准所能衡量的。画家有生活,有个性,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追求,这才是进入艺术史谱系的基本条件。








打赏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