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整理收藏 |

书圣王羲之为何辞官不做?

2016-03-08 齐鲁书画

  王羲之被誉“书圣”,其“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这是众人皆知的。然后,王羲之世家来自北方,五岁南迁,七岁失父,23岁入仕,49岁任会稽内史,53岁辞官的经历,估计知者并不多。从历任京官,到地方官,再到辞官,其光鲜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王羲之出生的时代,正处在西晋王朝即将灭亡,“东晋”正在兴起,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公元307年,王羲之五岁那年,正逢“八王之乱”, 西晋王朝岌岌可危。其伯父王导、王敦和父王旷,建议琅琊王司马睿“晋室南渡”,向江南发展,得到了司马睿的响应,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落户建邺(今南京)乌 衣巷。

  王羲之随父母至乌衣巷生活的第二年,即公元309年,其父王旷受命率兵抗击匈奴,在山西长平一战中大败,此后下落不明。王羲之7岁起就失去了父亲。

  至公元318年,王羲之15岁那年,晋愍帝死,镇守在江南的琅琊王司马睿称帝,重建晋室政权,改建邺为建康,史称“东晋”。

  23岁那年,王羲之出仕秘书郎。此后历任会稽王友,临川太守,吴兴太守、征西将军庾亮幕府参军,征西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41岁至45 岁期间,因当时朝廷中,你争我斗,尔虞我诈,十分复杂,他无意陷落其中,故一不愿做大官,二不愿在京城朝廷中为官。朝廷公卿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 书,皆不就。辞官家居期间,忙于儿娶女嫁,怀尚子平之心。

  时至,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七年(351年),会稽内史王述丧母,按当时社会风俗要离职守丧。谁去接替王述合适呢?大臣们商议说,屡屡要求辞去护 军将军职位的王羲之最为合适,于是,一道诏书下达。王羲之接诏后十分高兴:其一,是王羲之当过会稽王司马昱的王友,对会稽山水早有感情。其二,是会稽素为 江左重地,晋愍帝时任命诸葛恢为会稽太守,愍帝赐酒食送行云:“今之会稽,昔之关中,足兵足食,在于良守。”王羲之也早就知道,会稽乃物阜民丰之地。其 三,是父母的坟墓已于数年前由临川移至会稽山阴。如今能去父母的安息之地任职,使人欣然。所以,王羲之与夫人郗璇,以前所未有的好心情带着七子一女二媳, 渡过浙江,进人会稽郡境。

  是年,王羲之49岁。到53岁“誓墓辞官”,他在会稽内史的职位上首尾共五年。这五年可说是王羲之从政生涯中的黄金期。他所以享誉“循吏”的清名,主要实绩就出在这五年间。那为什么做得好好的“循吏”要辞官呢?

  《晋书·王羲之传》有简述:王述任骠骑将军,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王述先为会稽内史。不久,母丧居郡境丁忧。王羲之继为内史,羲之到郡,只 上门吊唁一次。王述以为他会常来,故听门外有车马之声就家中准备待客,但却累年不至,王述由此抱有怨恨。王述丧满回朝任为扬州刺史,此职远在内史之上。王 述离开郡治,也不去告别羲之。王述“显授”后,羲之“耻为之下”,就遣使入朝,要求将会稽等地分为越州,以不属扬州管辖,但使者讲不清楚,而“为时贤所 笑”。不久,王述检校会稽郡,对于刑政诸事提出指责,遭此种种,“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的一天,王羲之在父母墓前,自誓 不再任官,“信誓之诚,有如激日。”朝廷再三挽留,但羲之去意已决,从此退出官场,绝于仕进,时年53岁。这便是其一。

  其二是,官场的争斗,让王羲之痛心疾首,因早年即深受其害,其从伯王敦曾二度举兵反晋,于是,朝中有尽诛王氏之议;另一从伯王导只好带领王氏 家族包括王羲之在内天天到午门请罪。这件事对王羲之刺激甚深。后来虽然元帝原谅了王氏宗族,但许多政治斗争中发生的事件深深刺痛了王羲之的心灵,生性高傲 的他在官场倾轧中,早已厌倦。

  其三是,与他的身体有疾有关。根据王羲之的信札,可以看出他晚年有多种疾病。除早年曾患有癫痫(俗称羊癫风)外,还患有风湿和胃 病,如“胛风遂欲成患,甚忧之”(《秋雨帖》),“吾之朽矣,日就赢顿,加复风劳,诸无意赖”(《阔别帖》)。“仆脚中不堪,沉阴重疼,不可言,不知何以 治之”(《全晋之》卷25)。“昨还,殊顿。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强,疾言难下治,乃甚忧之”(《昨还帖》)。“吾故不欲食,比来以为事,恐不可久, 邑邑。(《适欲遣书帖》)等等。

  弃官后,王羲之寄情于山水,放浪形骸,热衷于佛道“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王羲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也是他由“济世”转向“愤世”,乃至“出世”的人生选择,也是当时士大夫对社会政治环境的一种无奈的抗争。

  谢云飞

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