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整理收藏 |

单应桂:关于笔墨读画习画有感

2016-01-15 齐鲁书画

    我们常说,一幅好的中国画一定要做到笔精墨妙。

    什么叫笔精墨妙?可以顾名思义,它既不是胡涂乱抹,又不是在宣纸上画素描。它是笔墨运用上的至高境界。

    任何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历代艺术家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点点从实践中总结积淀而成的。这些经验积累是带有规律性的,是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是科学的。而且很多的理论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是辩证的。

    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有它独有的面貌,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它的笔墨已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是高雅的、富有内涵的,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更不是低俗的。

    中国画的笔墨运用,就是它艺术形式的最高境界。古人总结出用笔的表现形式的十八描,它内容包含着中锋、侧锋等不同笔法的运用,概括了不同质感的不用用笔法如“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更出现了陈老莲及任谓长、任阜长、任伯年“任家样”的装饰风格。由于对不同质感的不同表现便出现了流畅的、苦涩的、有力的,如游丝描、兰叶描、屋漏痕。

    而墨的运用,先人们总结出墨分五色,也有说墨分六彩的,不管哪种提法,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多彩万物,而以墨的单色的浓淡变化去表现它们,它已经从生活的现实转化到艺术境界,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水墨画写意精神。

    写意,是中国画创作中的指导思想,也是意象思维的表达形式,因此谈写意精神应该是中国水墨画的灵魂,也是艺术家创作思维中对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体现。这种写意精神、意象思维也体现在民间艺术、戏曲艺术之中。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最好诠释,而笔墨则是这个体系中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体现了中国画艺术的辩证思维和方法。它不像西方现代派在思维上的极端化。中国画非常讲究形式,但它又不是形式主义。从历代滑轮中都可看到中国历代艺术家在这个问题上不懈的研究。


 

    齐白石说:“作画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黄宾虹对此也作了同样的论述:“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乃真画。”这就是辩证看问题的高论。要达到此境界必须以精妙的笔墨去传达这似与不似的妙境。这应当是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毕生的追求。

    中国艺术家在笔墨的表现上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同的画家的作品中各具有自己独有的个性,这也是艺术家们纪委重视的问题。除艺术的构思外,笔墨技巧亦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在艺术实践中,每位画家的性格、文化修养,都会影响着他的笔墨,因为一个号的艺术家,他的毛笔的末端,也就是笔尖已经成为作者的末梢神经,来传达着画家的大脑指令。

    一个不墨守成规的画者,他的艺术才能够得以发展,记得黄宾虹大师曾谈过:“画者要自成一家,非超出古人的理法之外不可。”由此看出中国画的发展是每位画家的追求和探索,不自觉间担当起了艺术发展的历史使命。

    至于用笔用墨的技巧,要随你表现的物象而异。如浓破淡、淡破浓,或者泼墨法、积墨法等,要按照你表达的对象而变化使用。为什么古人提出“因势利导”或“临池变法”,就是随机应变的意思。当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处理好了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成为一幅好画。因势利导不是随波逐流毫无主见,作者必须在胸有成竹、掌控大局之后才能做到不逾矩。相反,则会无形无墨,自然也就成了欺世之作了。

    因此,用笔时要有控制的能力,既要有“高山坠石”“力透纸背”的气势,又要做到“放在精微”。能控制住笔就需要有“提”劲。做到轻重缓急都能运用得好,才能使笔墨有节奏。一般只认为用笔要有力,而不太注意“提”劲。

    用笔还要控制笔锋,要做到“藏”锋。锋芒外露则浅气,显单薄,而缺乏沉稳和浑厚之气。能做到藏锋之人,都有较好的书法功底,因为书法很讲究“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这是书法的基本功之一,所谓书画同源是一点也不错的。

    品味笔墨之美,趣味是无穷的,如浓淡干湿之巧妙运用,会产生神奇的效果。如表现古树之苍劲,山石之勾皴点染,老者皱纹胡髯的沧桑感,纱衣之飘逸感,只要勾染皴擦恰当,均可在你笔下体现。例如人之发髯用干笔勾擦,用淡墨去破,就会产生干湿相间、相破而产生的,既对比又融合的效果。再如画草地,一抹淡墨之上以相应墨色干笔画丛草以破之,则一片滋润的青意展现在纸上。笔墨的变化产生的艺术效果令人陶醉。为什么人们都说好的笔墨运用可以夺人魂魄呢,黄宾虹在形容这种境界时说:“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多么富有诗意。这当是笔墨的最高境界吧。

    以上是我读画、习画时一点感想和体会,并诌了以下两句聊作结尾:万毫落墨夺造化,一抹轻烟见精微。(单应桂)

    单应桂简介

    单应桂1933年9月生于济南,祖籍高密。1949年5月参加工作,任山东人民出版社助理编辑。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业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刘凌沧诸先生。从事美术工作近60年,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人才。现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年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代表作品:《湖上婚礼》、《做军鞋》、《当代英雄》、《逃亡》、《沂水欢歌》、《春风》、《山村妇女组画》等。作品十余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多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国画作品《当代英雄》、《春风》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卷),版画作品《三口之家》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年画《做军鞋》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年画卷)。《当代英雄》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及《百年中国画集》,《湖上婚礼》入编《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画精选》。《盛装的卓玛》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作品先后在瑞典、芬兰、前苏联、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等20余国展出。出版有《单应桂画集》(1999人美版)、《单应桂国画选》(山东版)、《单应桂画集》(2014人美版)、《砚边寄情》(散文·内蒙版)、《容园绘事》(散文·青岛版)。1988年和1995年两次被授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三八”红旗手。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获台湾省文艺作家协会第十七届中兴文艺奖章和日中水墨交流协会“日中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

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