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整理收藏 |

浅谈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艺术属性及特点

2019-03-14 齐鲁书画

  流民图 蒋兆和
  红旗渠 龙瑞 王珂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
  铿锵玫瑰——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冠军 华其敏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
  北京古观象台 周吉荣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作品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北宋)
  抗击非典 赵振华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
□ 吴磊
  “黄钟大吕”是音乐学中的一个专业词汇,后来延伸成为形容某件事或某件物品高端大气、庄严和谐的用语。出自《周礼注疏》卷二十二“春官宗伯·大司乐”,表达的是一种庄严、大气、严肃、正式的音乐风范。“黄钟大吕”所表达的文学内涵则带有庄重严肃、专业规范、正大高雅、大气和谐的含义。
  如音乐一样,当代美术创作也呈现出越来越繁荣的景象。随着全国各地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开展,及主题性创作展览的增多,入选作品的主题性越来越明确,专业性越来越突出,画面尺幅越来越巨大、夸张,画面效果的制作越来越精美、繁琐。这种现象也在全国美术评论界引起了各种声音。
  在这些议论当中,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美术主题性创作和传统观念上的中国水墨文人画在艺术功用和绘画技法上是否完全一致?笔者认为,他们之间的区别,类似于“黄钟大吕”与“山歌村笛”的区别,它们都属于音乐范畴,艺术内涵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所处的时代以及所起的社会功用和艺术功用不同。
  历史上,主题性创作作品与文人水墨画有着各自的社会功用和受众群体。著名的带有主题性创作倾向的作品,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这些作品是那些同样流传至今,同样优秀的文人水墨画作品,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徐渭的《墨葡萄》、郑板桥的《墨竹》、齐白石的《虾》等作品所无法取代的。除去这些作品中绘画技法等纯艺术因素之外,前者是后代研究、探寻前代历史、艺术、文化、政治、生活等各种问题的直接实物例证;后者则是对某画家思想和艺术追求的研究实例。前者的创作效果中正大气、严谨细致、制作精良;后者则意识新颖、笔墨精妙、天趣盎然。前者如音乐中的“黄钟大吕”,是时代情怀和主题性再现,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后者则如音乐中的“山歌村笛”,是文人雅兴和笔墨意趣,是思想的火花和灵感的闪现,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个人情怀。
  中国画发展至今天,主题性创作的社会功用和艺术功用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绘画中技法材料和作品展示方式的进一步发展,也导致了此类创作从创作内容到创作尺寸都呈现出强烈的当代性。
  所以,在当代大型主流美展当中,中国画主题性美术创作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独立的时代属性和艺术特点。
一、创作思路的主题性
  但凡成熟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一定有其明确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绝不会是偶然的有感而发,而属于命题作文式的滞后性创作。也就是说,这种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是早于创作过程而存在的。而能称之为“主题思想”的,不会是风花雪月的触景生情,而应是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主流思维方式所倡导的追求方向和审美情趣。这种美术创作作品的主题,不见得完全是礼赞式的,也会有带有批判和警示作用的作品出现。一件主题性美术创作作品,其创作主题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主题应该对当代和后世产生除艺术技法和审美情趣之外的社会功用,否则,就无法称之为主题性美术创作。
二、创作内容的时代性
  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创作内容的选择上,还需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必须和时代发展的脉搏紧密结合,必须和时代主流思维意识及艺术追求相契合,创作内容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时代所弘扬的主旋律。这种创作必须是“入世”的,必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内容所展示出的具体形象,必须符合时代特征。即使是历史题材的创作,也应该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也就是说,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作品当中,创作内容除了必须具有的艺术气息与人文气息,还应该包含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三、创作形式的写实性
  中国画主题性创作,大都选取写实性创作来表现画面的主题思想和内容。那些用来营造画面气氛、表达画面思想的具体画面形象,其创作形式也需采取写实性的手法,否则很难通过画面形象来准确记录特定历史事件,展示真实的自然风景,也很难准确传达作者的创作思想与文化指向,很难让观众从作品当中直观地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虽然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偶尔会见到以抽象与变形为主的大型主题性创作,例如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就是采用了大量的抽象和变形的形象,以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来创作的。但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不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一样,东西方观众所持有的审美取向也不完全一致。所以,虽然中国画主题性创作可以吸收西方绘画当中有益的造型手法和创作风格,但是如果完全照搬西方绘画的创作思路和创作形式,显然是本末倒置的。
 “写实”并不等于“画照片”,“写实”也不代表毫无思想的照搬现实生活。如何把握“写实”的度,是影响此类大型主题性创作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如何合理地辨识和吸收西方绘画中的有益元素,提升中国画的表现力与视觉冲击力,如何在坚持中国画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合理的创新,是展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此类作品“学术性、专业性”的重要展示节点。
四、绘画技法的学术性与专业性
  所谓的“学术性”,也就是指绘画作品的“专业性”。这两个概念的具体展示角度不完全一样,但是其文化内涵有重叠的部分。自古中国画家就有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的区分,文人画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专业画家,绘画技能也并非其主要的学术能力和谋生手段,而是其业余时间抒怀遣兴的游戏和消遣。而职业画家则不同,他们往往是带着目的性和实用性去进行创作,虽然这类的创作作品可能并非画家的本意(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属于奉命体验生活,奉命创作)。作为职业画家,需要具备学术性的专业创作能力,必须能够完成带有任何明确要求的主题性创作。
  从绘画技法角度来看,“学术性”和“专业性”指的是作者需要具备系统、长期的专业训练,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法能力,对本学科的前沿研究状态有一个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这种理论上的专业转化为实际画面形象和创作作品。
五、制作过程的复杂性与精致性
  中国画主题性创作,其制作过程都是复杂而精致的,必须耗费大量的创作时间和精力,一蹴而就的创作过程很难达到此类创作的要求。此类创作一般从创作之初就要反复推敲、论证创作思路和创作主题及创作内容,搜集大量的画面内容和背景道具等具体形象,反复调整修改创作草图。
  当下中国画主题性创作作品,为达到画面效果和传达绘画思想,在后期制作中,很多作者会采取各种新的绘画材料和绘画技法,来展示自己的创作意图。各种新式绘画材料和新式创作手法,能够顺畅地使用,其本身就需要周密设计与精心制作,甚至需要反复尝试和实验,在不断失败中积累各种经验教训,以期最后能够达到最初的设计意图与画面效果。画面的精致性,往往使得此类作品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能够在各类作品当中脱颖而出。
六、画面尺寸的延展和视觉效果的增强
  近年来,大型专业美展中的中国画入选作品呈现出尺寸越来越大,视觉冲击力越来越强烈的现象。这并不是说小幅中国画作品就不具备专业性与学术性了,而是因为此类主题性的大型专业美展,画面本身的艺术效果并非展出效果的唯一决定性因素。这其中还涉及现代美展展示特点等一系列问题,如展览场地的空间大小,灯光设置,展带的布局与色调,作品悬挂的位置与高度,展品的排列密度与分布格局,都是影响作品展出效果不可回避的因素。作品想要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记忆,画面尺寸的延展、画面视觉效果的增强,都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七、绘画技法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中国画之所以称之为中国画,一定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绘画方法。有些艺术评论偏执地认为如果不是用墨画到宣纸上的作品,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画”。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本身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如果说没有传统的艺术形式是无源之水的话,那么没有创新的艺术形式就不会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即使成为历史中值得记忆的闪光片段,那也只能是一个悲剧。
  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在美术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不断地淘汰与更新,结合本民族的文化思想和审美追求,约定俗成、相对固定、流传至今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取向。中国画发展了几千年,从最早初具中国画特点的汉墓帛画到如今形式多样的中国画创作面貌,中国画的基本定义虽然范围宽泛,内涵指向多元,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定义并不明确,但是其所承载文化内涵和民族艺术特色还是有基本的方向的,还是有底线和基本规律可循的。
  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外来优秀艺术思潮和审美情趣的融入,导致了艺术面貌本身的不断优化和进一步重构。如果没有时代元素和创新精神的融入,中国画主题性创作作品的生命力也必定是有缺陷的,其画面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也一定是不足的。如何定义继承的范围,如何把握创新的尺度,是主题性创作作品所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
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追求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定义,是所有艺术家和观众的共识。
  中国画主题性创作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是源于生活的,必须能够和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要符合观众所了解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生活。而只有那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素材,扎根于中华文化的主题,表现人民群众所熟悉内容,致力于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审美规范的作品,才是真正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而那些追求让大多数人看不懂的作品,很难达到主题性创作的基本要求,也很难被广大观众和大部分业内人士所接受。好的主题性创作作品,一定是大多数人能够看得懂,一定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九、作者综合素养的专业化和体系化
  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作者,必须有一个专业化、体系化的训练过程,必须具备足够的相关专业和理论知识。这类作者大都是职业画家,或是学院毕业的专业美术工作者。能够熟练地掌握并创作这类作品的画家,其成熟过程也并非一日之功,必须经过前期大量专业化、体系化的基础绘画能力训练,以及大量的创作实践才有可能达到创作要求。
十、作品的艺术性和流行性
  说到底,中国画主题性创作毕竟属于专业范畴,其评判标准最终也是艺术化、体系化、综合化的。此类作品的评判标准,除却前面讲的那些因素外,最直观的还是画面本身的艺术性。而过于专业的艺术元素在一个画面中集中出现,往往会让非专业观众难以理解,这也是艺术性的局限。而容易被大多数非专业观众所能接受的当下流行元素和审美取向,却又往往流于肤浅和表面,其艺术性的高度和文化内涵的深刻会大大降低。只有合理把握专业艺术元素和当下流行元素在一个画面中的均衡比例,做到“艺术性”与“流行性”的合理配比,使作品雅俗共赏,才是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的重要艺术表征之一。
  笔者在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多年,在教学和创作过程中体会到,用主题性创作的标准来界定所有中国画,以及其他的创作形式和审美标准,本身就是对中国画创作形式内涵范式的误解和误读。中国画主题性创作并不是中国画唯一的或是最好的专业创作形式,它也不可能囊括中国画所有的创作形式和艺术标准,但是从其社会功用和实际绘画效果来看,尤其是它能够很好地与当下社会宣传的主流方向相契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和表达专业能力及当下中国画的具体形象。当下所有的大型专业美术展览都具有庄重严肃、专业规范、正大高雅、大气和谐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参展作品的要求必定是“黄钟大吕”级别的作品,而中国画主题性美术创作这一艺术形式,恰恰契合了这种大型专业美展的要求。中国画艺术创作形式多种多样,“黄钟大吕”与“山歌村笛”是同一棵艺术之树上开出的两朵花,它们都会在各自的领域中继续灿烂辉煌。

阅读

网友评论: